胃潰瘍患者不一定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潰瘍的病因主要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胃酸分泌異常、遺傳因素、應激或不良飲食習慣等。
1、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存在感染。該細菌通過破壞胃黏膜屏障導致潰瘍,可通過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檢測。根除治療需采用四聯療法,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和枸櫞酸鉍鉀聯合使用。
2、非甾體抗炎藥使用
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物會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保護功能。此類患者即使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也可能發生潰瘍,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或聯用胃黏膜保護劑。
3、胃酸分泌異常
胃泌素瘤或特發性胃酸分泌過多可能導致潰瘍,表現為空腹疼痛加劇。診斷需結合胃液分析和影像學檢查,治療以質子泵抑制劑如雷貝拉唑為主,嚴重者需手術切除病灶。
4、遺傳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可能與特定基因變異導致的黏膜修復能力下降有關。這類潰瘍往往反復發作,需加強隨訪監測和生活方式管理。
5、應激因素
嚴重創傷、燒傷或精神壓力可能引發應激性潰瘍,多發生于胃體部。臨床需積極處理原發病,預防性使用抑酸藥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
胃潰瘍患者應定期復查胃鏡,避免吸煙飲酒,選擇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等。合并出血或穿孔等并發癥時需立即就醫,日常用藥須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停用或更換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