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脫發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營養缺乏、精神壓力、不當護發習慣;病理性因素涉及雄激素性脫發、斑禿等疾病。
營養缺乏是青少年脫發的常見原因。鐵、鋅、維生素D等微量元素不足會影響毛囊周期,表現為頭發稀疏易斷。均衡攝入動物肝臟、深海魚、堅果等食物可改善癥狀,必要時需檢測血清微量元素水平。
精神壓力過大會引發休止期脫發。考試焦慮、家庭矛盾等應激事件可能導致每天脫落超過100根頭發。這種脫發通常具有自限性,通過正念訓練、規律作息等減壓措施,多數在6個月內逐漸恢復。
頻繁燙染、過度牽拉等物理損傷會造成牽引性脫發。使用溫和洗發產品、避免高溫造型工具、減少梳頭力度等行為調整能有效預防。受損毛囊在消除外力刺激后,通常需要3-6個月再生修復。
雄激素性脫發脂溢性脫發在青春期可能初現。與遺傳因素和雙氫睪酮敏感有關,表現為前額發際線后移或頭頂稀疏。米諾地爾溶液、螺內酯等藥物可延緩進展,需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斑禿屬于自身免疫性脫發,特征為突發圓形脫發斑。部分患者伴隨甲凹陷或白癜風,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外用蒽林軟膏是常用治療方案。約50%病例在一年內自發再生,反復發作需排查甲狀腺疾病等共病。
若脫發持續加重或伴隨頭皮紅腫、瘢痕形成,建議盡早就診排除真菌感染、紅斑狼瘡等繼發病因。毛發鏡檢查可直觀評估毛囊狀態,指導后續干預方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