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母輸血綜合征是胎兒血液通過胎盤異常進入母體循環的病理現象,可能由胎盤絨毛損傷、母體免疫異常、胎兒血管畸形、創傷性檢查操作及不明原因因素引起。
1、胎盤絨毛損傷:
胎盤絨毛結構異常或微小撕裂會導致胎兒紅細胞滲漏至母體血循環。常見于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并發癥,母體可能出現血紅蛋白下降,胎兒則表現為貧血、胎動減少。需通過超聲監測胎兒血流參數,嚴重時需宮內輸血干預。
2、母體免疫異常:
母體對胎兒紅細胞抗原產生免疫反應時,可能破壞胎盤屏障完整性。Rh陰性母親懷Rh陽性胎兒時易發,可引發胎兒溶血性貧血。產前需定期檢測母體抗體效價,必要時注射Rh免疫球蛋白阻斷免疫反應。
3、胎兒血管畸形:
胎兒血管瘤等異常血管結構增加血液外滲風險。超聲可見胎盤內無回聲區或胎兒心臟擴大,常伴隨胎兒水腫、羊水過多。需通過胎兒磁共振評估病變范圍,嚴重病例需考慮胎兒鏡手術或提前分娩。
4、創傷性檢查操作:
羊膜穿刺、絨毛取樣等侵入性產前診斷可能損傷胎盤血管。操作后24小時內需監測胎心變化,若出現正弦波胎心率或胎兒心動過速,需緊急評估胎兒貧血程度并準備宮內輸血。
5、不明原因因素:
約30%病例無明確誘因,可能與胎盤血管內皮功能紊亂有關。表現為胎兒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而母體血紅蛋白升高,需每周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血流峰值流速,流速升高提示需干預。
孕婦應避免腹部外傷,定期進行胎動計數和超聲監測。建議增加富含鐵元素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肉預防貧血,補充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適度有氧運動如散步可改善胎盤血流,但出現胎動異常或陰道出血需立即就醫。分娩后需對新生兒進行血紅蛋白和網織紅細胞檢測,必要時給予輸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