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低熱體溫持續37.3-38℃超過3周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炎癥、腫瘤性疾病、功能性發熱或藥物熱等原因引起。低熱不退的常見原因主要有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慢性鼻竇炎、甲狀腺功能亢進、淋巴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結核感染是低熱的典型病因,病灶多位于肺部或淋巴結,患者可能伴有夜間盜汗、消瘦癥狀,需通過痰涂片、γ-干擾素釋放試驗確診。慢性鼻竇炎引起的低熱常伴隨鼻腔膿性分泌物和頭痛,鼻竇CT可顯示黏膜增厚。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產熱增加,患者會出現心悸、手抖、體重下降,甲狀腺功能檢查可明確診斷。
淋巴瘤等血液系統腫瘤常以低熱為首發表現,可能伴有無痛性淋巴結腫大,需進行骨髓活檢和PET-CT檢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可引起長期低熱,多伴有關節痛、皮疹,抗核抗體檢測陽性率較高。
藥物熱通常在用藥后7-10天出現,常見于抗生素、抗癲癇藥,停藥后體溫可恢復正常。對于持續低熱患者,建議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胸片等基礎檢查,必要時進行腫瘤標志物篩查。體溫記錄曲線對鑒別診斷有重要價值,需每日固定時間測量腋溫并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