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痛經可能由子宮復舊不全、內分泌失調、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心理壓力等因素引起。
1、子宮復舊不全:
分娩后子宮需6-8周恢復至孕前狀態。若收縮乏力或存在胎盤殘留,可能導致宮腔積血、子宮體積偏大,表現為下腹墜痛及經期疼痛加重。可通過低頻電刺激治療促進收縮,日常進行凱格爾運動幫助盆底肌修復。
2、內分泌紊亂:
哺乳期泌乳素升高會抑制雌激素分泌,停止哺乳后可能出現排卵功能障礙或黃體不足。這種激素波動會導致前列腺素分泌異常,引發經期子宮痙攣性疼痛。建議規律作息,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及Omega-3脂肪酸。
3、盆腔炎癥:
產后抵抗力下降易誘發感染,可能與分娩損傷、衛生護理不當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持續性下腹痛、異常分泌物。急性發作需使用頭孢曲松聯合多西環素抗感染,慢性期可配合紅外線理療。
4、子宮內膜異位:
剖宮產手術可能造成內膜種植,形成盆腔異位病灶。典型癥狀為進行性加重的痛經,常伴有性交痛及排便痛。確診后可采用地諾孕素抑制病灶發展,嚴重者需腹腔鏡手術清除。
5、心理因素:
產后抑郁或育兒壓力會降低疼痛閾值,通過神經內分泌機制放大痛感。認知行為療法可改善疼痛感知,每日15分鐘正念冥想也有助于緩解軀體化癥狀。
建議增加深海魚、亞麻籽等抗炎食物攝入,避免生冷刺激飲食;選擇瑜伽、步行等低強度運動;注意經期保暖,使用暖水袋熱敷下腹部。若疼痛持續加重或伴隨發熱、異常出血,需及時婦科就診排除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