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有血塊醫學稱血尿伴血凝塊通常提示泌尿系統存在活動性出血。血塊的出現與出血量、出血速度及部位密切相關,常見原因包括泌尿系感染、結石、腫瘤或外傷等。
泌尿系感染是血尿伴血塊的常見原因。急性膀胱炎或腎盂腎炎可能導致黏膜充血糜爛,引發出血。這類情況多伴隨尿頻、尿急、排尿灼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發熱。治療需根據尿培養結果選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頭孢克肟等,同時增加水分攝入促進細菌排出。
泌尿系結石也是重要誘因。腎結石或輸尿管結石移動時可能劃傷黏膜,形成血塊。典型表現為突發腰腹部絞痛并向會陰部放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小于6毫米的結石可通過多飲水、服用坦索羅辛等藥物促排,較大結石需體外沖擊波碎石或輸尿管鏡取石。
老年患者需警惕泌尿系腫瘤。膀胱癌或腎癌早期可能表現為無痛性血尿,血塊呈條索狀。確診需依靠膀胱鏡、CT尿路造影等檢查。治療根據分期選擇經尿道腫瘤電切、膀胱部分切除或根治性手術,必要時聯合化療。
運動性血尿多見于劇烈運動后,因腎臟震蕩或膀胱黏膜損傷導致,通常休息3-5天可自行緩解。若持續存在需排除病理性因素。外傷所致血尿往往有明確撞擊史,嚴重者可能伴腎破裂,需急診CT評估損傷程度。
建議出現血塊時記錄排尿次數、血塊形態及伴隨癥狀。急診指征包括:每小時排尿帶血塊超過3次、出現頭暈心悸等失血表現、或合并持續劇烈腰痛。日常應注意保持每日尿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憋尿及過度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