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頭炎多數情況下不屬于性傳播疾病。龜頭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刺激、過敏反應、衛生不良或糖尿病等因素引起,需根據具體病因判斷是否具有傳染性。
1、感染性因素:
細菌或真菌感染是常見病因,如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能通過性接觸傳播,但多數情況下屬于局部條件致病菌感染。鏈球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性龜頭炎通常不具備性傳播特性。伴隨紅腫、分泌物增多時需實驗室檢查明確病原體。
2、非感染性刺激:
物理化學刺激如肥皂殘留、安全套材質過敏等可導致非特異性炎癥。這類龜頭炎表現為紅斑、瘙癢但無傳染性。避免接觸刺激性物質后癥狀多能自行緩解,嚴重時可短期使用弱效激素藥膏。
3、過敏反應:
接觸性皮炎常見于對洗滌劑、避孕套乳膠等過敏的群體。典型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伴劇烈瘙癢,需通過斑貼試驗確診。消除過敏原后使用抗組胺藥物可改善癥狀,此類情況無傳染風險。
4、衛生不良:
包皮過長者清潔不足易引發包皮垢堆積,導致慢性機械性炎癥。表現為包皮內板糜爛伴異味,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每日溫水清洗并保持干燥是關鍵,包莖患者需考慮包皮環切術。
5、系統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時易反復發生念珠菌性龜頭炎,屬于繼發性感染。銀屑病、扁平苔蘚等皮膚病也可能累及龜頭。這類情況需治療原發病,局部使用抗真菌或免疫調節藥物。
日常應注意選擇無刺激的清潔產品,避免過度清洗破壞皮膚屏障。純棉內褲需每日更換,性生活前后徹底清潔。包皮過長者建議排尿后擦干殘留尿液,合并糖尿病者需監測血糖。出現持續潰爛、膿性分泌物或淋巴結腫大時應及時就診,排除梅毒、生殖器皰疹等性傳播疾病。未明確病因前應暫停性行為,伴侶需同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