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耳聾的確診方法主要有聽力篩查、行為測聽、聲導抗測試、耳聲發射檢查和聽覺腦干反應測試。耳聾可能由遺傳因素、先天性感染、耳部結構異常、藥物毒性或噪聲暴露等原因引起,需結合多項檢查綜合判斷。
1、聽力篩查
新生兒出生后需進行耳聲發射初篩,未通過者需在42天內復篩。嬰幼兒可采用自動聽性腦干反應檢查,通過聲波刺激檢測耳蝸毛細胞功能。對于無法配合的兒童,睡眠狀態下篩查可提高準確性。若篩查異常,需進一步進行診斷性聽力評估。
2、行為測聽
3歲以上兒童可采用游戲測聽法,通過觀察其對聲音的反應判斷聽力閾值。視覺強化測聽適用于6個月至2歲幼兒,利用燈光玩具建立聲音條件反射。行為觀察測聽適合更小月齡嬰兒,需記錄其對搖鈴等聲音的轉頭、眨眼等反射動作。
3、聲導抗測試
通過測量中耳壓力變化評估鼓膜活動度,可鑒別傳導性耳聾。鼓室圖能檢測中耳積液、咽鼓管功能障礙等問題。鐙骨肌反射測試有助于判斷耳蝸后病變,對聽神經病變診斷有重要意義。
4、耳聲發射檢查
通過記錄耳蝸外毛細胞產生的聲能,評估內耳功能狀態。瞬態誘發耳聲發射適用于新生兒篩查,畸變產物耳聲發射可定量分析高頻聽力損失。該檢查對早期發現感音神經性耳聾具有較高價值。
5、聽覺腦干反應測試
通過頭皮電極記錄聽覺通路電生理活動,客觀評估聽閾。短聲ABR可判斷聽力損失程度,分頻ABR能評估各頻率聽力。對于不能配合行為測聽的兒童,該檢查是確診耳聾的金標準。
確診兒童耳聾后,家長應避免讓孩子接觸強噪聲環境,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以減少中耳炎發生。保證均衡營養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A和鋅元素有助于內耳健康。定期復查聽力并建立聽力檔案,根據醫生建議選擇助聽器或人工耳蝸等干預措施。早期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對改善言語發育至關重要,家長需耐心配合專業機構進行系統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