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出現淤青可通過冷熱敷交替、藥物外用、營養補充等方式改善。淤青醫學稱皮下出血通常由毛細血管破裂、凝血功能障礙、外傷撞擊、維生素缺乏或血液系統疾病等因素引起。
冷敷適用于淤青初期24小時內。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患處,每次15分鐘,間隔2小時重復,能收縮血管減少出血。48小時后轉為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淤血吸收,每日3次,每次20分鐘為宜。
藥物輔助治療可選擇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鈉軟膏或積雪苷霜軟乳膏。這些藥物含抗凝血和抗炎成分,能改善局部微循環,但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避免在破損皮膚處涂抹。
維生素K和維生素C缺乏可能導致凝血異常。日常可適量增加菠菜、羽衣甘藍、獼猴桃等食物的攝入。嚴重貧血患者需檢測鐵蛋白水平,必要時補充琥珀酸亞鐵等鐵劑。
外傷性淤青多伴有壓痛和局部腫脹。輕微磕碰引起的淤青通常2周內自行消退,若伴隨發熱、關節疼痛或異常出血傾向,需排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等血液疾病。老年人反復出現不明原因淤青建議進行凝血四項檢查。
持續擴大的淤青或出現在非碰撞部位如腹部、背部時,需急診排除內臟出血可能。服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者出現淤青應監測INR值,及時調整用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