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肝損傷是指由藥物或其代謝產物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肝臟功能異?;蚪Y構損害。臨床上可表現為無癥狀的肝功能指標異常,也可能進展為黃疸、肝衰竭等嚴重情況。
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生機制主要有直接肝毒性作用和特異質反應兩種類型。直接肝毒性通常與藥物劑量相關,如對乙酰氨基酚過量;特異質反應則與個體遺傳易感性有關,如某些抗生素引發的過敏反應。
常見引起肝損傷的藥物包括抗結核藥異煙肼、利福平、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抗腫瘤藥、部分中草藥含吡咯里西啶生物堿類以及某些抗生素紅霉素酯化物。這些藥物可能通過干擾肝細胞代謝、誘發免疫反應或破壞細胞膜結構等途徑造成損傷。
藥物性肝損傷的臨床表現多樣,輕者可僅表現為轉氨酶升高,重者可出現惡心嘔吐、黃疸、凝血功能障礙。膽汁淤積型損傷以皮膚瘙癢、黃疸為主要特征,而肝細胞型損傷則以乏力、食欲下降更常見。
診斷需結合用藥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其他肝病。治療關鍵在于立即停用可疑藥物,重癥患者可能需要N-乙酰半胱氨酸、熊去氧膽酸等保肝藥物,嚴重肝衰竭需考慮人工肝支持或肝移植。
預防措施包括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肝功能不全者慎用肝毒性藥物,用藥期間定期監測肝功能。老年人群、慢性肝病患者、酒精飲用者等高風險人群更應加強用藥監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