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息肉是生長在子宮頸表面的良性贅生物,通常呈紅色或紫紅色,形態多為舌狀或指狀,直徑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表面光滑或伴有糜爛,質地柔軟易出血。
1、外觀特征:息肉多呈現鮮紅或暗紅色,與周圍正常黏膜顏色差異明顯。基底部分可能帶蒂或廣基,蒂部較細的息肉活動度較大。表面可能覆蓋單層柱狀上皮或復層鱗狀上皮,部分伴有充血或潰瘍面,接觸性出血是常見表現。
2、生長位置:好發于子宮頸外口處,尤其常見于宮頸管黏膜皺襞區域。通過婦科窺器檢查可見息肉從宮頸口突出,較大息肉可能脫出至陰道內。約70%為單發,30%為多發性生長,常伴隨宮頸慢性炎癥改變。
3、觸診特點:婦科雙合診檢查時觸及質軟包塊,輕微觸碰可能導致滲血。帶蒂息肉可隨宮頸移動,廣基息肉與宮頸連接緊密。息肉組織脆性較高,棉簽擦拭時易出現點狀出血,需與宮頸癌進行鑒別診斷。
4、伴隨癥狀:多數患者表現為性交后出血或白帶帶血絲,白帶量增多呈黏液膿性。部分出現月經間期點滴出血,絕經后婦女可能表現為不規則陰道流血。合并感染時分泌物呈黃色伴異味,但約30%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
5、檢查方法:陰道鏡下可見樹枝狀血管分布,醋酸試驗后呈現葡萄狀改變。病理活檢可確診組織類型,常見為宮頸管黏膜息肉、纖維上皮息肉兩種。超聲檢查有助于判斷息肉基底深度,排除子宮內膜息肉可能。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避免頻繁陰道沖洗。建議選擇純棉透氣內褲,經期及時更換衛生用品。每年進行宮頸TCT和HPV聯合篩查,出現異常出血應及時婦科就診。適度增加深綠色蔬菜和柑橘類水果攝入,規律有氧運動有助于增強盆腔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