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爛性腸炎可通過調整飲食、藥物治療、控制誘因等方式改善。糜爛性腸炎通常由感染、免疫異常、藥物刺激、腸道菌群失衡、精神壓力等因素引起。
調整飲食是基礎干預措施。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減少腸道刺激。選擇低渣飲食如米粥、軟面條,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蒸蛋、嫩豆腐。急性期可短期采用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癥狀緩解后逐步過渡至正常飲食。
藥物治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常用藥物包括修復腸黏膜的谷氨酰胺顆粒、抑制炎癥的美沙拉嗪腸溶片、調節腸道菌群的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若存在感染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抗生素,但需避免濫用。
控制誘因有助于減少復發。避免長期使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必要時聯合胃黏膜保護劑。管理情緒壓力,保證充足睡眠,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需戒除。
糜爛性腸炎可能伴隨腹痛、腹瀉、黏液血便等癥狀。若出現持續發熱、體重下降、夜間腹痛需警惕并發癥,如腸穿孔或大出血。病程較長者建議定期腸鏡檢查排除癌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