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是指機體因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消耗導致營養失衡的病理狀態,可分為能量-蛋白質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素缺乏兩大類。常見表現包括體重下降、肌肉萎縮、免疫力降低及器官功能受損。
能量-蛋白質營養不良主要由長期食物攝入不足引起,如貧困導致的饑荒、神經性厭食癥等。這類患者通常伴隨皮下脂肪減少、水腫等癥狀,嚴重時可引發多器官衰竭。微量營養素缺乏則與飲食結構單一相關,例如維生素A缺乏可能導致夜盲癥,鐵元素不足易誘發缺鐵性貧血。
改善營養不良需采取階梯式干預。輕度患者可通過調整飲食結構補充營養,增加乳制品、雞蛋、瘦肉等優質蛋白攝入,搭配深色蔬菜和全谷物。中重度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營養補充劑,如復合維生素片、蛋白粉或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對于消化道吸收障礙者,可能需要靜脈輸注葡萄糖、氨基酸和脂肪乳等營養液。
兒童、孕婦及老年人是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兒童發育遲緩或體重不增建議盡早就診,孕產婦需定期監測血紅蛋白和血清蛋白水平。長期營養不良可能繼發感染、傷口愈合延遲等并發癥,若出現持續乏力、意識模糊需緊急醫療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