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根不拔能否鑲牙需根據牙根健康狀況判斷,保留健康牙根可進行覆蓋義齒修復,殘根感染則需拔除后種植或固定橋修復。具體方式包括殘根評估、根管治療、覆蓋義齒、種植修復、活動義齒五種方案。
1、殘根評估:通過X光片檢查牙根長度、松動度及周圍炎癥情況。牙根剩余長度大于3mm且無感染時,可保留作為覆蓋義齒基牙;嚴重吸收或伴有根尖病變的殘根需拔除。保留牙根能延緩牙槽骨吸收,但需每半年復查一次。
2、根管治療:對保留的殘根需徹底清除感染牙髓,采用氫氧化鈣糊劑充填根管。完成治療的牙根需制作金屬頂蓋,防止義齒壓迫導致根折。此方法適用于牙周膜完整的殘根,修復后咀嚼效率可達天然牙60%。
3、覆蓋義齒:在保留牙根上安裝磁性附著體或球帽裝置,增強義齒固位力。鈷鉻合金基托配合樹脂牙冠能分散咬合力,避免損傷殘根。這種修復方式適合下頜僅存2-3個殘根的患者,使用維護需每日清潔基牙周圍。
4、種植修復:拔除無法保留的殘根后,植入純鈦種植體替代牙根功能。骨量不足時可進行上頜竇提升或骨增量手術,種植體與骨結合后安裝氧化鋯全瓷冠。該方案恢復咀嚼功能最佳,但需滿足牙槽骨厚度>6mm的條件。
5、活動義齒:對于多顆殘根無法利用的情況,采用樹脂基托配合卡環固位。設計時應避免對殘根施加側向力,基托邊緣需充分伸展增加穩定性。經濟成本較低但異物感明顯,夜間需取出清潔。
修復期間應保持口腔衛生,使用沖牙器清理殘根周圍;避免咀嚼硬物防止牙根折裂;定期進行牙周維護延緩骨吸收。蛋白質攝入量每日不低于1.2g/kg促進組織修復,補充維生素C增強牙齦抵抗力。適度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維持口腔微生態平衡。修復體使用3-5年后需重新評估調整,出現基牙疼痛或義齒松動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