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可通過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宮腔鏡檢查等方式診斷。
1、婦科檢查:
醫生通過雙合診或三合診評估子宮壓痛、宮頸舉痛等體征。急性期可見宮頸充血、膿性分泌物,慢性期可能觸及子宮增大或質地偏硬。檢查前需排空膀胱,月經期需推遲檢查。
2、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提示感染。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檢測輔助判斷炎癥程度。宮頸分泌物培養可明確病原體類型,常見如大腸桿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3、超聲檢查:
經陰道超聲顯示子宮內膜增厚、回聲不均或宮腔積液。彩色多普勒可見子宮內膜血流信號增強。超聲能鑒別輸卵管積膿、盆腔膿腫等并發癥,檢查宜選擇月經干凈后3-7天進行。
4、病理活檢:
診斷性刮宮獲取子宮內膜組織,鏡下見漿細胞浸潤、間質纖維化等改變。免疫組化檢測可區分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性內膜炎。活檢需避開急性感染期,術后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5、宮腔鏡檢查:
直視下觀察宮腔粘連、息肉等病變,同時進行病灶取材。宮腔鏡能發現微小病灶并評估輸卵管開口狀態,檢查前后需嚴格消毒避免醫源性感染。
日常需保持外陰清潔干燥,避免盆浴和性生活。飲食宜選擇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蛋,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西蘭花。適度進行快走、瑜伽等運動增強免疫力,出現異常陰道出血或持續腹痛應及時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