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癌早期可能表現為外陰瘙癢、皮膚顏色改變或局部硬結。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潰瘍、疼痛、異常出血及分泌物增多。
外陰瘙癢是常見首發癥狀,多呈現持續性且夜間加重,普通止癢藥物難以緩解。約60%患者初期誤認為普通皮炎延誤就診。皮膚改變包括白斑、紅斑或色素沉著區域,質地可能變厚或粗糙。
進展期典型表現為菜花樣腫物或火山口狀潰瘍,基底堅硬且邊緣不規則。病灶常伴隨滲液和惡臭分泌物,接觸性出血發生率超過75%。疼痛多由腫瘤浸潤神經或繼發感染引起,可放射至大腿內側。
晚期癥狀包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排尿困難及下肢水腫。腫瘤侵犯尿道或肛門時可能出現排尿疼痛、便血。約30%患者確診時已發生遠處轉移,常見骨痛、消瘦等全身癥狀。
外陰癌臨床表現易與濕疹、尖銳濕疣等疾病混淆。建議發現外陰持續異常變化超過2周時,盡早就醫進行醋酸白試驗或組織活檢。高危人群包括HPV感染者、外陰白斑病史者及長期免疫抑制患者,需定期進行婦科專科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