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癥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活動能力下降、代謝紊亂、生活質量降低及死亡率上升。肌少癥的危害主要有骨骼肌質量減少、肌肉力量下降、身體功能受限、慢性病風險增高、心理社會功能受損。
1、骨骼肌質量減少
肌少癥患者骨骼肌質量顯著減少,肌肉體積萎縮直接影響基礎代謝率,可能加速脂肪堆積。肌肉組織流失會降低體溫調節能力,增加寒冷敏感度。長期肌量不足可能誘發骨質疏松,與骨骼肌協同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2、肌肉力量下降
握力和下肢肌力減退是典型表現,可能導致從椅子上起身困難、爬樓梯費力等日常活動障礙。嚴重時無法完成提重物等基本動作,肌肉爆發力和耐力同步減弱。這種功能退化會顯著增加跌倒骨折風險,尤其對老年人威脅更大。
3、身體功能受限
步行速度減慢和平衡能力下降是常見后果,部分患者出現步態凍結現象。隨著病程進展,可能發展為需要輔助器具行走甚至臥床。功能受限還會影響吞咽和呼吸肌群,增加吸入性肺炎等并發癥風險。
4、慢性病風險增高
肌肉量減少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與糖尿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代謝率下降可能加重肥胖和血脂異常,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肌少癥患者傷口愈合速度減慢,術后恢復期延長,感染概率相應增加。
5、心理社會功能受損
活動能力受限易引發社交隔離和抑郁情緒,部分患者產生病恥感。獨立生活能力喪失可能導致自尊心受挫,需要長期照護加重家庭負擔。認知功能與肌肉量存在關聯,肌少癥可能加速認知衰退進程。
預防肌少癥需保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克優質蛋白攝入,優先選擇魚類、禽肉、豆制品等易吸收蛋白來源。每周進行3-5次抗阻訓練結合有氧運動,重點鍛煉大肌群。定期監測握力和步速等指標,65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進行肌少癥篩查。保持維生素D充足水平,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建立規律作息習慣,避免長期臥床或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社會參與和心理健康維護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