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可通過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手術切除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遺傳易感性、腸道菌群失調、免疫調節異常、環境因素、精神心理壓力等原因引起。
1、氨基水楊酸:美沙拉嗪、奧沙拉嗪、巴柳氮等藥物能抑制腸道炎癥反應,適用于輕中度活動期患者。這類藥物需長期維持治療以預防復發,用藥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

2、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甲潑尼龍、布地奈德適用于中重度急性發作期。短期使用可快速控制炎癥,但長期應用可能引發骨質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需嚴格遵醫囑減量。
3、免疫調節:硫唑嘌呤、6-巰基嘌呤等免疫抑制劑用于激素無效或依賴者。這類藥物通過調節免疫功能減少復發,用藥期間需定期檢測血常規預防骨髓抑制。
4、生物靶向:英夫利昔單抗、阿達木單抗等生物制劑針對腫瘤壞死因子發揮作用。適用于傳統治療無效的中重度患者,需警惕感染風險并規范輸注流程。
5、手術治療:全結腸切除+回腸儲袋術適用于并發大出血、穿孔或癌變者。手術能根治病變但可能影響排便功能,術后需進行營養支持和康復訓練。

日常需采用低渣高蛋白飲食,避免奶制品與辛辣刺激食物。適度進行瑜伽、散步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緩解焦慮情緒。病情監測應包括定期腸鏡與糞便鈣衛蛋白檢查,出現持續腹瀉、便血癥狀需及時復診。維持治療期間建議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戒煙限酒可降低復發風險。心理疏導能改善因疾病產生的抑郁情緒,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咨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