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可通過利尿劑、血管收縮藥物、抗生素、腹腔穿刺引流、肝移植等方式治療。肝腹水通常由肝硬化、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
1、利尿劑:螺內酯、呋塞米、托拉塞米等利尿劑可促進水分排出,減輕腹腔積液。這類藥物需監測電解質平衡,避免低鉀血癥。患者每日體重下降不宜超過0.5kg,過度利尿可能誘發肝性腦病。
2、血管收縮藥物:特利加壓素、奧曲肽能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液體滲出。可能與內臟血管擴張、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激活有關,通常表現為腹圍增大、移動性濁音等癥狀。需監測血壓變化及腎功能指標。
3、抗生素:頭孢曲松、莫西沙星用于治療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腸道菌群移位、免疫功能低下是常見誘因,患者多伴發熱、腹痛。預防性用藥適用于高風險人群,療程通常7-10天。
4、腹腔穿刺:大量腹水導致呼吸困難時需行治療性穿刺,單次放液不超過5L。穿刺后應補充白蛋白防止循環功能障礙。反復穿刺可能增加感染風險,需嚴格無菌操作。
5、肝移植:終末期肝硬化患者可考慮移植手術,包括經典原位移植、活體肝移植。手術需評估MELD評分,術后需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他克莫司、霉酚酸酯預防排斥反應。
控制鈉鹽攝入每日低于2g,適當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蛋清。限制每日飲水量在1000-1500ml,監測24小時尿量。臥床時采取半臥位減輕膈肌壓迫,定期測量腹圍變化。出現意識改變、嘔血等緊急癥狀需立即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