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背后凸起的疙瘩可能是淋巴結腫大、皮脂腺囊腫、脂肪瘤、瘢痕疙瘩或表皮樣囊腫。這些情況多數屬于良性病變,但需結合具體特征判斷性質。
1、淋巴結腫大
耳后淋巴結腫大常由局部感染引起,如中耳炎、頭皮毛囊炎等。觸診時質地較韌,可能伴隨壓痛。急性期可能出現紅腫熱痛,慢性腫大則質地偏硬。病毒感染引起的腫大通常無需特殊處理,細菌感染需遵醫囑使用抗生素。
2、皮脂腺囊腫
因皮脂腺導管阻塞形成的囊性腫物,表面可見黑色開口,擠壓可能排出豆腐渣樣分泌物。繼發感染時會出現紅腫疼痛,需避免自行擠壓。較小囊腫可觀察,反復感染者建議手術切除。
3、脂肪瘤
由成熟脂肪細胞構成的良性腫瘤,觸診質地柔軟、活動度好,生長緩慢。多發于皮下脂肪層,極少惡變。直徑超過3厘米或影響外觀時可考慮手術切除,術后復發概率較低。
4、瘢痕疙瘩
創傷或手術后結締組織過度增生所致,表現為突出皮膚表面的硬結,可能伴瘙癢。好發于瘢痕體質人群,可通過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或激光治療改善。
5、表皮樣囊腫
先天性或外傷導致的表皮細胞植入真皮形成,囊壁含角蛋白。觸診有彈性感,可能逐漸增大。合并感染時需抗炎治療,完整切除囊壁是防止復發的關鍵。
日常應注意觀察腫物變化,避免反復觸摸刺激。保持耳后皮膚清潔干燥,出現紅腫熱痛、快速增大或破潰滲液時及時就醫。飲食宜清淡,限制高糖高脂食物攝入,適當補充維生素有助于皮膚健康。避免使用刺激性洗護產品,睡眠時減少患側受壓。定期自查頸部及耳周淋巴結狀態,發現異常及時至普外科或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