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上吐下瀉可通過禁食觀察、補充電解質、熱敷腹部、服用止瀉藥物、及時就醫等方式緩解。該癥狀通常由飲食不當、胃腸炎、食物中毒、腸易激綜合征、病毒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1、禁食觀察
出現嘔吐腹瀉后應暫停進食4-6小時,避免加重胃腸負擔。可少量多次飲用溫開水觀察癥狀變化,若嘔吐持續超過12小時或出現脫水表現需立即就醫。嬰幼兒及老年人需特別注意監測尿量及精神狀態。
2、補充電解質
癥狀緩解后可口服補液鹽溶液調節水電解質平衡,每10-15分鐘飲用10-20毫升。自制糖鹽水可按照500毫升溫水加1.75克食鹽、10克白糖配制。避免飲用含咖啡因或高糖飲料。
3、熱敷腹部
用40℃左右熱水袋熱敷臍周15-20分鐘可緩解腸痙攣疼痛,每日重復3-4次。注意防止低溫燙傷,糖尿病患者及皮膚感覺障礙者慎用。配合順時針按摩腹部效果更佳。
4、服用止瀉藥物
蒙脫石散可吸附腸道毒素,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調節菌群平衡,洛哌丁胺膠囊抑制腸蠕動。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細菌性腹瀉禁用止瀉藥,發熱或血便時需立即就醫。
5、及時就醫
出現持續高熱、意識模糊、嘔血便血、少尿無尿等危重癥狀時,需急診處理。嬰幼兒囟門凹陷、皮膚彈性差提示重度脫水。慢性腹瀉伴隨體重下降需排查炎癥性腸病或腫瘤。
恢復期飲食應從米湯、藕粉等流食逐步過渡到低脂少渣的半流質,避免奶制品、高纖維及刺激性食物。注意餐具消毒與手衛生,生熟食材分開處理。長期反復發作需完善胃腸鏡、糞便培養等檢查。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脫水。記錄每日排便次數及性狀變化,復診時供醫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