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癥引起的疼痛主要集中在盆腔區域,可能表現為痛經、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排便痛以及放射痛。疼痛程度與病灶位置相關,典型癥狀隨月經周期呈現規律性變化。
1、痛經:子宮內膜異位癥最典型的疼痛為繼發性進行性加重的痛經,疼痛多始于月經來潮前1-2天,持續至整個經期。異位內膜受激素影響發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組織產生前列腺素,引發子宮強烈收縮。熱敷下腹部、服用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采用激素治療抑制異位內膜活性。
2、性交痛:約40%-50%患者出現深部性交痛,多見于子宮直腸陷凹或骶韌帶病灶。性交時陰莖碰撞或牽拉含有異位內膜的組織,導致銳痛或鈍痛。改變性交體位可減輕沖擊,盆底肌放松訓練有助于降低肌肉緊張度,頑固性疼痛需考慮腹腔鏡手術切除病灶。
3、慢性盆腔痛:非經期持續性下腹墜脹感或隱痛,與盆腔粘連、炎癥反應有關。異位內膜分泌的炎性因子刺激腹膜神經末梢,形成慢性疼痛。規律有氧運動如游泳、瑜伽可促進內啡肽分泌,盆底生物反饋治療能改善神經肌肉協調性。
4、排便痛:直腸或乙狀結腸受累時,月經期排便出現刀割樣疼痛,可能伴隨里急后重感。異位內膜浸潤腸壁導致局部水腫,糞便通過時產生機械性刺激。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保持大便通暢,直腸黏膜保護劑如美沙拉嗪可減輕炎癥反應。
5、放射痛:病灶壓迫坐骨神經或閉孔神經時,疼痛向腰骶部、大腿內側放射。巨大卵巢巧克力囊腫或深部浸潤型病灶可能侵犯神經叢。神經阻滯治療可暫時緩解癥狀,根治需手術清除異位病灶并松解神經粘連。
疼痛管理需結合個體癥狀特點,建議記錄疼痛日記明確觸發因素。地中海飲食模式可降低炎癥水平,每周3次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癥狀持續加重或影響生活質量時,應及時進行盆腔超聲或MRI檢查評估病灶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