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期同房可能增加不孕風險,主要與盆腔感染、子宮內膜異位癥、免疫反應、經血逆流、宮頸損傷等因素相關。可通過抗感染治療、激素調節、免疫干預、手術修復、生殖輔助技術等方式改善。
1、盆腔感染:經期宮頸口松弛,細菌易上行感染輸卵管和卵巢,導致慢性盆腔炎。急性期需用頭孢曲松、多西環素、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慢性炎癥可能需腹腔鏡粘連松解術。
2、子宮內膜異位:經血逆流種植盆腔,形成異位病灶。患者常出現痛經、性交痛,確診需腹腔鏡檢查。治療采用地諾孕素、GnRH-a類藥物抑制卵巢功能,重癥需病灶切除術。
3、免疫性不孕:經血中的子宮內膜碎屑可能觸發抗子宮內膜抗體產生。免疫調節可用潑尼松、羥氯喹,配合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規避免疫攻擊。
4、輸卵管阻塞:反復感染導致輸卵管纖毛功能受損。子宮輸卵管造影可評估通暢度,阻塞者可選擇輸卵管介入再通術或直接進行試管嬰兒。
5、宮頸機能損傷:經期性交可能引起宮頸黏膜撕裂,增加宮頸炎風險。高頻電波刀錐切術后需監測宮頸長度,妊娠期可能需宮頸環扎術預防流產。
經期建議避免性行為,日常增加全谷物、深海魚類攝入補充維生素E和Omega-3,適度快走或游泳增強盆腔血液循環。同房后出現持續下腹痛、異常分泌物應及時婦科檢查,超聲監測排卵及子宮內膜容受性。備孕超過1年未成功者需系統評估卵巢儲備功能、男方精液質量及輸卵管通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