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瘙癢癥多由風邪侵襲、血虛風燥、濕熱蘊結、肝腎陰虛、情志失調等因素引起。瘙癢癥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可能伴隨干燥、脫屑、紅斑等癥狀,嚴重時影響生活質量。
一、風邪侵襲
風邪侵襲是瘙癢癥的常見病因,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風邪客于肌膚,導致皮膚瘙癢。風邪常與寒、熱、濕等邪氣結合,表現為游走性瘙癢,遇風加重。治療以祛風止癢為主,可選用消風散、防風通圣散等方劑。日常應避免受風,注意保暖,減少外界刺激。
二、血虛風燥
血虛風燥多見于老年人或久病體弱者,陰血不足,肌膚失養,化燥生風,表現為皮膚干燥、脫屑,夜間瘙癢加重。治療以養血潤燥、祛風止癢為主,可選用當歸飲子、四物湯等方劑。日常可適當食用紅棗、黑芝麻等養血食物,避免過度洗浴。
三、濕熱蘊結
濕熱蘊結多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濕熱內生,蘊結肌膚,表現為皮膚潮紅、瘙癢,伴有滲出、糜爛。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癢為主,可選用龍膽瀉肝湯、萆薢滲濕湯等方劑。日常應清淡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皮膚清潔干燥。
四、肝腎陰虛
肝腎陰虛多見于中老年人,肝腎陰液不足,虛火內生,灼傷陰血,表現為皮膚干燥、瘙癢,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治療以滋補肝腎、滋陰降火為主,可選用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方劑。日常應避免熬夜,適當食用枸杞、山藥等滋補肝腎的食物。
五、情志失調
情志失調如長期抑郁、焦慮,肝氣郁結,郁久化火,灼傷陰血,表現為皮膚瘙癢,情緒波動時加重。治療以疏肝解郁、清熱止癢為主,可選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等方劑。日常應保持心情舒暢,適當運動,避免情緒波動。
瘙癢癥患者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油膩、海鮮等發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洗浴和使用刺激性洗護用品。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減少摩擦和刺激。適當運動,增強體質,調節情緒。若瘙癢持續不緩解或加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治療,避免自行用藥,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