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結核通常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可能通過血行播散、淋巴傳播或鄰近器官結核病灶直接蔓延導致。主要誘因包括免疫力低下、既往結核病史、密切接觸結核患者、營養不良以及合并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早期可能表現為月經異常、下腹隱痛或不孕等癥狀。
一、免疫力低下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艾滋病病毒感染或過度疲勞等因素導致免疫功能受損時,結核分枝桿菌更容易在子宮內膜定植。這類患者需加強營養支持,保證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定期監測免疫指標。典型癥狀可能伴有持續低熱、夜間盜汗等全身消耗性表現。
二、既往結核病史
肺結核、腸結核等其他部位結核未徹底治愈時,病原體可能通過血液循環擴散至生殖系統。此類患者應完成規范抗結核治療,常用藥物包括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治療期間需定期復查胸部影像學與子宮內膜活檢。
三、密切接觸傳染源
與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共同生活或工作,通過呼吸道吸入帶菌飛沫后,結核桿菌可能經血行感染子宮內膜。預防措施包括佩戴口罩、保持通風及接種卡介苗。接觸者出現異常陰道分泌物或盆腔疼痛時應及時排查。
四、營養不良
長期缺乏優質蛋白、維生素D及微量元素會削弱黏膜防御能力。膳食中應增加瘦肉、魚類、乳制品及深色蔬菜攝入,必要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營養不良患者合并子宮內膜結核時,病灶往往更易發生干酪樣壞死。
五、合并慢性疾病
未控制的糖尿病、慢性腎病等基礎疾病會促進結核桿菌繁殖。血糖控制不佳者子宮內膜結核發病率顯著增高,這類患者需同時治療原發病。典型表現可能包括經期延長、經間期出血等子宮內膜破壞癥狀。
確診子宮內膜結核需進行子宮內膜活檢、結核菌素試驗及分子生物學檢測。治療需遵循早期、聯合、規律、全程原則,常用方案包含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藥物聯用。治療期間應加強高蛋白飲食,避免劇烈運動,每三個月復查宮腔鏡評估療效。合并輸卵管結核者可能需輔助生殖技術解決不孕問題,整個療程通常需要持續半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