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排出水樣便通常由感染性因素、功能性紊亂或器質性疾病引起。水樣便的產生主要與腸道水分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有關,常見原因包括病毒性腸炎、細菌性食物中毒、乳糖不耐受、腸易激綜合征等。
病毒性感染是急性水樣瀉最常見的原因。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侵襲小腸上皮細胞,導致絨毛萎縮和雙糖酶缺乏,未消化的糖類在腸腔內形成高滲環境,水分反向滲入腸腔。典型表現為突發水樣便伴嘔吐,病程具有自限性,補液鹽和蒙脫石散可緩解癥狀。
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由金黃色葡萄球菌、產氣莢膜梭菌等產生的腸毒素引起。毒素激活腸上皮細胞環磷酸腺苷系統,促使氯離子和水分大量分泌。患者常在進食污染食物后2-6小時出現噴射狀水瀉,嚴重者需抗生素治療。
乳糖不耐受屬于消化吸收不良性腹瀉。小腸黏膜乳糖酶缺乏導致乳糖在結腸被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肪酸和氣體。飲用乳制品后出現腹脹、腸鳴伴水樣便,限制乳糖攝入或服用乳糖酶制劑可改善。
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與內臟高敏感性相關。腸道蠕動亢進使食糜過快通過結腸,水分未被充分吸收。情緒緊張或進食生冷食物后誘發腹痛、急迫感,解痙藥如匹維溴銨可調節腸道運動功能。
慢性水樣瀉需警惕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加速腸蠕動,血管活性腸肽瘤大量分泌血管活性腸肽,均導致頑固性水瀉。這類患者往往伴有體重下降、心悸等全身癥狀,需要內分泌科專項檢查。
持續48小時以上的嚴重水樣便,或出現發熱、血便、意識模糊等警示癥狀,應立即就醫。嬰幼兒和老年人腹瀉容易引發脫水,需密切監測尿量和皮膚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