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腺癌與宮頸癌的主要區別在于組織來源和病理特征,前者起源于宮頸腺體細胞,后者多源于鱗狀上皮細胞,兩者在治療方案上存在差異。
1、組織來源:
宮頸腺癌由宮頸管內的腺體細胞惡變形成,約占宮頸癌的10%-25%;宮頸鱗癌則起源于宮頸外口的鱗狀上皮細胞,占比達70%-80%。腺癌細胞常呈柱狀排列,分泌黏液,而鱗癌細胞表現為角化或非角化形態。
2、病理特征:
腺癌病灶多位于宮頸管內,早期癥狀隱匿,易向子宮體及盆腔深部浸潤;鱗癌病灶常見于宮頸外口,易出現接觸性出血。腺癌對放療敏感性較低,鱗癌對放療相對敏感。
3、篩查檢出率:
傳統宮頸刮片對鱗癌檢出率可達90%,但對腺癌僅60%-70%。HPV檢測中腺癌與HPV18型關聯更強,鱗癌則多與HPV16型相關。液基細胞學聯合HPV檢測可提高腺癌早期診斷率。
4、治療方案:
早期腺癌建議根治性子宮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晚期采用紫杉醇+順鉑+貝伐珠單抗方案;鱗癌ⅠB期可選用同步放化療,藥物多選擇順鉑+氟尿嘧啶。腺癌復發率較鱗癌高5%-10%。
5、預后差異:
腺癌5年生存率較同期別鱗癌低8%-15%,可能與深部浸潤和淋巴轉移早有關。腺癌肺轉移發生率是鱗癌的2倍,鱗癌更易出現局部復發。兩種類型均需術后定期監測腫瘤標志物SCC和CA125。
日常需加強HPV疫苗接種,腺癌患者建議每3個月復查盆腔MRI監測深部浸潤;飲食增加十字花科蔬菜攝入量,運動選擇瑜伽或游泳等盆腔放松項目。出現異常陰道排液或經間期出血應及時進行陰道鏡活檢,腺癌確診后需評估子宮內膜及卵巢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