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中性粒細胞偏低醫學上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可能由感染因素、藥物影響、營養缺乏、血液系統疾病或先天性因素引起。中性粒細胞是人體重要的免疫細胞,其數值異常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評估。
感染因素是嬰幼兒中性粒細胞減少的常見原因。病毒感染如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可暫時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通常伴隨發熱、咳嗽等癥狀,感染控制后數值可自行恢復。細菌感染如敗血癥等嚴重感染可能消耗大量中性粒細胞,需及時抗感染治療。
藥物影響是另一重要誘因。部分抗生素如青霉素類、抗癲癇藥如丙戊酸鈉或化療藥物可能引起骨髓抑制,表現為用藥后血象異常。停藥后多數可逐漸恢復,必要時需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
營養缺乏也會導致中性粒細胞生成不足。維生素B12或葉酸缺乏會影響骨髓造血,常見于喂養不當的嬰幼兒,可通過補充營養素改善。缺鐵性貧血早期也可能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需檢測鐵代謝指標確認。
血液系統疾病需特別關注。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疾病會導致全血細胞減少,可能伴隨出血傾向或反復感染。先天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如Kostmann綜合征屬于遺傳性疾病,患兒易發生嚴重感染,需基因檢測確診。
先天性因素包括周期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表現為周期性血象波動,通常每21天左右發作一次。良性種族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癥多見于非裔人群,屬于生理性變異,無臨床意義。
發現中性粒細胞偏低時,建議復查血常規排除檢測誤差。持續異常需進行骨髓穿刺、基因檢測等進一步檢查。日常應注意預防感染,避免接觸傳染源,定期監測血象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