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肛周膿腫的治療需根據病情嚴重程度采取階梯式干預。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局部護理、藥物治療和手術引流,通常由細菌感染、免疫系統不成熟或局部衛生不良等因素引起。
局部護理是基礎治療措施。保持肛周清潔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溫水輕柔清洗,避免使用刺激性濕巾。可外涂紅霉素軟膏或莫匹羅星軟膏預防繼發感染,同時選擇透氣性好的純棉尿布。
藥物治療適用于合并明顯感染的病例。細菌感染時可口服頭孢克洛顆粒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真菌混合感染需聯合制霉菌素局部用藥。用藥期間需監測患兒體溫及膿腫變化情況。
手術切開引流適用于保守治療無效或膿腫直徑超過2厘米的情況。采用局部麻醉下十字切開術或置管引流術,術后需每日用碘伏消毒創面。復雜瘺管形成可能需二期掛線手術。
該病復發率約15%-20%,與護理不當或治療不徹底有關。若出現發熱拒奶、膿腫波動感或皮膚發紅擴散,需立即就醫。早產兒或免疫缺陷患兒更易進展為肛瘺,建議在小兒外科定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