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后陰道出血可能與手術創面愈合不良、殘端感染、激素水平波動、血管異常增生、惡性腫瘤復發等因素有關,可通過止血藥物、抗感染治療、激素調節、血管介入治療、病理檢查等方式干預。
1、創面愈合不良:
全子宮切除術后陰道殘端需縫合愈合,若縫線吸收延遲或局部血供不足可能導致滲血。表現為淡紅色分泌物持續2周以上,需避免劇烈運動并使用云南白藥等止血藥物,必要時行電凝止血。
2、殘端感染:
術后免疫力下降或護理不當可能引發殘端感染,伴隨黃色分泌物及發熱。需進行陰道分泌物培養,確診后可選用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配合高錳酸鉀坐浴促進恢復。
3、激素水平波動:
卵巢保留患者可能出現激素撤退性出血,表現為周期性少量出血。建議監測雌孕激素水平,必要時使用地屈孕酮調節內膜,補充維生素E改善血管脆性。
4、血管異常增生:
陰道殘端肉芽組織過度增生可能損傷血管,導致接觸性出血。通過陰道鏡可見紫紅色贅生物,可采用硝酸銀局部燒灼或微波治療消除病灶。
5、惡性腫瘤復發:
因宮頸癌等疾病切除子宮者需警惕腫瘤復發,特征為不規則大量出血伴惡臭分泌物。應立即行PET-CT檢查,確診后需結合放療或帕博利珠單抗等免疫治療。
術后3個月內需保持會陰清潔,每日溫水清洗并更換純棉內褲。飲食增加豬肝、菠菜等富鐵食物,避免辛辣刺激。6周內禁止盆浴及性生活,恢復期可進行凱格爾運動增強盆底肌力。若出血量超過月經量或持續超過2個月,需及時復查陰道超聲排除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