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醫學稱胃食管反流主要與生理性發育未成熟有關,少數情況可能提示病理性問題。常見原因包括賁門括約肌松弛、喂養方式不當、胃容量小等生理因素,以及牛奶蛋白過敏、幽門狹窄等病理性因素。
賁門括約肌發育不全是新生兒吐奶的主因。食管與胃連接處的肌肉環賁門收縮力較弱,平躺時易出現奶液反流。隨著月齡增長,多數嬰兒3-6個月后癥狀自然緩解,哺乳后豎抱拍嗝可減少發生。
喂養技術不當會加重吐奶。奶瓶喂養時奶嘴孔過大導致流速過快、哺乳時嬰兒體位過度后仰、喂奶后立即平放等都可能誘發反流。建議采用45度半臥位喂養,每次哺乳后保持豎位15-20分鐘。
新生兒胃容量小且呈水平位。出生時胃容量僅5-7毫升,過度喂養易超過胃部承受限度。母乳喂養應按需哺乳,配方奶喂養需嚴格按體重計算奶量,避免強迫嬰兒喝完既定奶量。
牛奶蛋白過敏屬于常見病理性因素。除吐奶外可能伴隨濕疹、血便等過敏表現,需改用深度水解配方奶粉。幽門肥厚性狹窄則表現為噴射性嘔吐,體重不增,需超聲確診后行幽門環肌切開術。
若吐奶伴隨體重增長停滯、嘔吐物帶血或膽汁、拒食等情況,需及時排除腸梗阻、代謝性疾病等嚴重病因。多數生理性吐奶通過調整喂養方式即可改善,持續存在或加重時建議兒科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