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可通過螺內酯、呋塞米、托伐普坦等藥物治療,通常由門靜脈高壓、低蛋白血癥、腎功能異常、炎癥反應、腹腔感染等因素引起。
1、利尿劑組合:
螺內酯聯合呋塞米是肝硬化腹水的一線用藥方案。螺內酯作為醛固酮拮抗劑,能減少鈉潴留;呋塞米通過抑制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協同排水。兩者聯用需監測電解質,避免低鉀血癥發生。
2、血管加壓素拮抗劑:
托伐普坦通過選擇性阻斷V2受體促進自由水排泄,適用于低鈉血癥患者。該藥不引起電解質紊亂,但可能引發口渴、口干等不良反應,需控制每日飲水量不超過1.5升。
3、白蛋白輸注:
血清白蛋白低于30g/L時,靜脈輸注人血白蛋白可提高血漿膠體滲透壓。每次輸注后配合利尿劑使用效果更佳,需警惕過敏反應,輸注速度不宜超過2ml/分鐘。
4、抗生素選擇:
自發性細菌性腹膜炎需經驗性使用頭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廣譜抗生素。用藥前應進行腹水培養,療程通常7-10天,同時需補充白蛋白預防肝腎綜合征。
5、門脈降壓藥物:
非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可降低門靜脈壓力,減少腹水生成。使用時需監測心率,維持靜息心率在55-60次/分,Child-PughC級患者慎用。
肝硬化腹水患者需嚴格限制鈉鹽攝入至每日2克以下,適量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白;每日體重變化不超過0.5公斤,下肢水腫可抬高患肢促進回流;定期監測腹圍、體重及24小時尿量,出現發熱、腹痛或意識改變需立即就醫。頑固性腹水可考慮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或腹腔穿刺放液等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