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恢復期仍具有傳染性,但傳染性較急性期明顯降低。乙肝病毒在恢復期患者體內尚未完全清除,血液和體液仍可能攜帶病毒。
急性乙肝恢復期通常指臨床癥狀消失、肝功能指標逐漸恢復正常階段。此時患者體內乙肝病毒載量下降,表面抗原可能轉陰或滴度降低,但核心抗體仍呈陽性。病毒通過血液、母嬰垂直傳播、性接觸等途徑傳播的風險依然存在,需繼續采取防護措施。
1、傳染性評估指標:
判斷傳染性強弱主要依據乙肝病毒DNA檢測結果和血清學標志物變化。若病毒DNA載量高于10^3 IU/ml或e抗原陽性,提示存在較強傳染性。恢復期患者應定期監測這兩項指標,直至病毒完全清除。
2、降低傳播風險措施:
恢復期患者需避免與他人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安全套。家庭成員建議接種乙肝疫苗以獲得保護性抗體。醫務人員若發生職業暴露,需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恢復期患者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飲酒和肝毒性藥物。飲食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如魚肉、蛋奶、新鮮果蔬,適量補充B族維生素促進肝細胞修復。每周進行3-5次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等,每次30-40分鐘有助于增強免疫力。定期復查肝功能、乙肝兩對半及病毒載量,直至醫生確認無傳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