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水平偏低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共同導致。生理性因素包括年齡增長、長期壓力或睡眠不足、肥胖及缺乏運動;病理性因素涉及下丘腦-垂體病變如垂體瘤、睪丸功能異常如隱睪癥或睪丸炎等。
年齡增長是自然衰老過程中睪酮分泌逐漸減少的主要原因,40歲后男性睪酮水平每年下降約1%-2%。長期處于高壓狀態或睡眠不足會抑制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皮質醇升高會直接干擾睪酮合成。肥胖者脂肪組織中芳香化酶活性增強,會將睪酮轉化為雌激素,同時內臟脂肪堆積易誘發胰島素抵抗,進一步抑制睪酮生成。
病理性因素中,垂體瘤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會導致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不足,影響睪丸間質細胞功能。睪丸本身疾病如腮腺炎繼發的睪丸炎、外傷或精索靜脈曲張,會直接損傷睪酮合成能力。這類患者常伴有性欲減退、體毛脫落、肌肉量減少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骨質疏松或貧血。
改善措施包括調整生活方式與醫療干預。每日保證7小時深度睡眠、每周進行3次抗阻訓練、控制體脂率在15%-20%能有效提升睪酮水平。病理性因素需針對原發病治療,如垂體瘤患者可能需要溴隱亭等藥物,睪丸功能衰竭者可考慮睪酮替代療法。血液檢測顯示總睪酮低于300ng/dl并伴隨典型癥狀時,建議至內分泌科或男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