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狹窄可能由先天性發育異常、炎癥粘連、手術創傷、放射治療及年齡相關萎縮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性交疼痛、排尿困難或月經排出不暢等癥狀。
先天性發育異常是胚胎期苗勒管融合障礙或陰道板腔化不全所致,這類患者可能同時伴有子宮發育異常。慢性陰道炎、盆腔炎等炎癥反復發作會導致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瘢痕性狹窄,常見病原體包括滴蟲、霉菌和細菌性陰道病致病菌。
婦科手術如陰道緊縮術、子宮切除術后的瘢痕攣縮,或產傷修復不當均可造成機械性狹窄。盆腔放射治療會損傷陰道黏膜基底細胞,導致進行性纖維化,狹窄多出現在放療后6-24個月。絕經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使陰道上皮變薄、彈性纖維減少,約40%絕經女性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萎縮性狹窄。
診斷需結合婦科檢查、陰道鏡和影像學評估。輕度狹窄可采用陰道擴張器漸進式治療,中重度需行陰道成形術或瘢痕松解術。雌激素軟膏對萎縮性狹窄有效,感染性因素需針對性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所有治療均需在專科醫師指導下進行,自行使用擴張器械可能導致黏膜撕裂或感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