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起水泡可能由摩擦刺激、接觸性皮炎、汗皰疹、真菌感染、燙傷等原因引起。
1、摩擦刺激:
反復機械摩擦會導致表皮與真皮層分離形成水泡,常見于手工勞動者或運動時器械握持過久。初期表現為局部紅腫,隨后出現清亮液體蓄積。減少摩擦源并使用減壓貼保護可緩解,若水泡破裂需用碘伏消毒預防感染。
2、接觸性皮炎:
接觸洗潔精、染發劑等化學物質可能引發過敏反應,皮膚出現密集小水泡伴劇烈瘙癢。發病與個體免疫應答異常相關,斑貼試驗可明確致敏原。急性期需外用爐甘石洗劑,嚴重時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
3、汗皰疹:
夏季手掌、指側對稱性出現深在性小水泡,與精神緊張、多汗體質有關。水泡干涸后形成領圈狀脫屑,病程具有自限性。保持手部干燥,局部涂抹尿素軟膏可促進修復,反復發作需排查鎳鉻等金屬過敏。
4、真菌感染:
紅色毛癬菌感染引起的手癬表現為邊緣隆起的環狀水泡,伴隨脫屑和皸裂。真菌鏡檢陽性可確診,具有傳染性。需規范使用聯苯芐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療程通常持續4周以上避免復發。
5、燙傷:
二度燙傷后表皮全層壞死,真皮層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漿液性水泡。立即冷水沖洗15分鐘可減輕損傷,保持泡皮完整有助于創面愈合。面積大于手掌或出現化膿需就醫,避免自行挑破導致繼發感染。
日常應避免徒手接觸刺激性物質,勞作時佩戴棉質手套。出現水泡后勿強行撕脫表皮,保持創面清潔干燥。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A、C促進皮膚修復,過敏體質者需限制海鮮、辛辣食物攝入。若水泡持續增大、滲液渾濁或伴隨發熱,提示可能存在嚴重感染,需及時至皮膚科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