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可通過早期活動促進恢復,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逐步增加下床走動頻率。剖腹產術后恢復通常與傷口愈合、胃腸功能恢復、血栓預防、疼痛管理、心理調適等因素相關。
1、促進胃腸蠕動:
術后6小時可嘗試翻身,24小時后在醫護人員協助下緩慢下床。早期活動刺激腸道蠕動,減少腹脹和粘連風險。初始行走以床邊站立為主,后續逐漸延長至5-10分鐘/次。
2、預防靜脈血栓:
臥床超過48小時可能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風險。術后穿著彈力襪配合踝泵運動,每日分3-4次短距離行走,每次不超過15分鐘。血栓高風險產婦需遵醫囑使用低分子肝素。
3、加速傷口愈合:
適度活動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但需避免突然彎腰或提重物。行走時使用收腹帶減輕切口張力,發現滲液或劇烈疼痛立即停止活動。術后2周內行走時長控制在每日30分鐘內。
4、緩解術后疼痛:
活動前30分鐘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等鎮痛藥物。采用"三步起床法":先坐起30秒→床邊懸腿30秒→攙扶站立。行走時保持軀干直立,雙手輕壓切口部位減少牽拉痛。
5、改善心理狀態:
漸進式活動有助于減輕產后焦慮,建議由家屬陪伴進行走廊散步。術后3天可嘗試每日3次、每次50米步行,同步進行腹式呼吸訓練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剖腹產術后飲食需遵循從流質→半流質→普食的過渡,推薦鯽魚湯、蒸蛋羹等易消化高蛋白食物。恢復期避免爬樓梯或久站,可練習凱格爾運動強化盆底肌。術后6周復查確認子宮復舊情況前,禁止劇烈運動或負重超過5公斤。出現發熱、切口紅腫、異常惡露等情況需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