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氣胸是指氣體異常積聚在胸膜腔內導致肺組織受壓的病理狀態,主要由肺泡破裂、機械通氣壓力過高、產道擠壓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發紺、胸廓不對稱等。
1、肺泡破裂:
新生兒肺部發育不完善,肺泡壁薄弱,在哭鬧、咳嗽或機械通氣時可能發生破裂。氣體從破裂的肺泡進入胸膜腔形成氣胸,需通過胸腔穿刺或閉式引流排出氣體,同時給予氧療支持。
2、機械通氣因素:
早產兒接受正壓通氣治療時,過高的氣道壓力可能導致氣壓傷。調整呼吸機參數、采用高頻振蕩通氣等肺保護性策略可降低發生率,嚴重時需暫時改用體外膜肺氧合。
3、產道擠壓:
分娩過程中胎兒胸部受產道擠壓,可能造成肺實質損傷。此類氣胸多表現為出生后即刻出現的呼吸困難,需立即進行新生兒復蘇并評估胸腔積氣量。
4、肺部疾病繼發:
胎糞吸入綜合征、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疾病可能伴隨氣胸發生。這類病例需同時治療原發病,如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并監測血氣變化。
5、自發性氣胸:
部分足月健康新生兒可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自發性氣胸,可能與先天性肺大皰有關。少量積氣可觀察吸收,大量積氣需行胸腔閉式引流術。
對于新生兒氣胸患兒,護理需保持適宜體位避免患側受壓,喂養時采用少量多次方式減少嗆咳風險。恢復期可進行輕柔的撫觸刺激促進肺功能發育,定期隨訪胸片評估肺復張情況。母乳喂養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居家環境需保持空氣流通,避免接觸呼吸道感染患者。若發現呼吸頻率持續增快或出現三凹征,應立即返院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