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過少可通過睪酮替代療法、促性腺激素治療、芳香化酶抑制劑等方式治療。該癥狀可能與睪丸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病變、遺傳因素、藥物副作用、慢性疾病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性欲減退、肌肉量減少、疲勞、情緒波動、骨質疏松等癥狀。
1、睪酮替代:外源性補充睪酮是核心治療手段,常用藥物包括十一酸睪酮、丙酸睪酮、庚酸睪酮等注射制劑,以及透皮貼劑、凝膠等劑型。治療需定期監測血睪酮水平,避免劑量過高引發紅細胞增多或前列腺異常。
2、促性腺激素:適用于垂體功能異常導致的繼發性性腺功能減退,常用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聯合尿促性素HMG注射,刺激睪丸間質細胞合成內源性睪酮。治療期間需評估睪丸體積變化及精子生成情況。
3、芳香化酶抑制:針對雌激素轉化過多導致的相對雄激素不足,使用阿那曲唑、來曲唑等藥物抑制芳香化酶活性,減少睪酮向雌二醇的轉化。需注意骨密度監測,長期使用可能增加骨折風險。
4、病因治療:繼發于垂體瘤者可考慮溴隱亭或手術切除,藥物因素需調整原治療方案,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需優先控制血糖。約15%病例與Klinefelter綜合征等遺傳病相關,需進行染色體核型分析。
5、輔助療法:配合負重運動如深蹲、硬拉促進肌肉合成,攝入鋅含量高的牡蠣、牛肉及維生素D強化食品。睡眠不足會加劇激素紊亂,建議保持22:00-6:00的規律作息。
生活方式干預需持續6個月以上觀察效果,血清睪酮低于8nmol/L或伴隨嚴重低骨量時建議啟動藥物治療。中老年患者用藥前需排除前列腺癌,治療期間每3個月復查PSA及血常規。運動處方推薦每周3次抗阻訓練結合有氧運動,單次訓練時長不超過90分鐘。飲食注意控制酒精攝入,每日補充南瓜籽、黑芝麻等富含鎂元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生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