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精在中醫理論中稱為"遺精"或"滑精",主要與腎氣不固、心腎不交、濕熱下注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遺精的病因主要有腎虛精關不固、心火亢盛擾動精室、肝經濕熱下注、脾虛氣陷失攝、勞倦過度損傷腎氣五種類型。
腎虛精關不固是常見病因,多因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過度導致。腎主藏精,腎氣虧虛則精關不固,表現為遺精頻作、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癥狀。治療需補腎固精,常用藥物包括金鎖固精丸、五子衍宗丸等。
心火亢盛擾動精室多見于思慮過度或情志不暢者。心火下擾精室,可致夢中遺精,伴有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等癥。治療宜清心安神,可選用黃連清心飲等方劑。
肝經濕熱下注常見于嗜食辛辣或外感濕熱者。濕熱循肝經下注,迫精外泄,表現為遺精黏濁、陰囊潮濕、口苦咽干等。治療需清利肝膽濕熱,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脾虛氣陷失攝多因飲食不節或久病體弱所致。脾虛不能統攝,精關失約,可見遺精清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等。治療當健脾益氣,可選用補中益氣湯。
勞倦過度損傷腎氣多見于長期體力透支者。過勞耗氣,腎失封藏,出現遺精伴腰酸背痛、精神萎靡等。治療需益氣固腎,常用無比山藥丸等方劑。
中醫治療遺精強調辨證論治,除藥物外還包括針灸、推拿、導引等方法。日常需注意調攝情志、節制房事、避免過勞。若遺精頻繁影響生活,建議及時就醫明確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