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脫落是女性月經周期中的正常生理現象,指子宮內膜功能層在激素調控下周期性剝脫并伴隨出血的過程。這一現象主要由激素水平變化、排卵周期調節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規律性陰道出血。
子宮內膜脫落與以下因素密切相關:
激素水平波動是核心調控因素。月經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直接作用于子宮內膜,排卵后若未受孕,黃體萎縮導致孕激素水平驟降,引發內膜螺旋動脈收縮、組織缺血壞死,最終脫落形成月經。
排卵周期是另一關鍵因素。有排卵的月經周期中,子宮內膜經歷完整的增殖期、分泌期變化;而無排卵性月經可能出現內膜脫落不規則,常見于青春期或圍絕經期女性。
子宮內膜異位癥可能導致異常脫落。異位的內膜組織在盆腔等其他部位同樣響應激素變化,引起周期性出血,常伴隨進行性痛經、性交痛等癥狀。治療需根據病情選擇藥物抑制內膜生長或手術切除病灶。
子宮腺肌癥也會影響脫落過程。內膜組織侵入子宮肌層導致子宮均勻增大,臨床表現為月經過多、嚴重痛經,可通過超聲檢查確診,輕癥可用藥物控制癥狀,重癥需考慮子宮切除術。
凝血功能障礙可能加重出血癥狀。某些血液病或長期服用抗凝藥物者,可能出現經期出血量異常增多,需排查血小板減少癥、血管性血友病等疾病,同時進行止血治療。
出現經期延長超過10天、出血量大于80毫升/周期或非經期出血等情況時,建議及時婦科就診。醫生可能通過超聲檢查、激素檢測或診斷性刮宮等手段明確病因,排除子宮內膜息肉、子宮肌瘤等器質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