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手上起小水泡可能與汗皰疹、接觸性皮炎、真菌感染、過敏反應或日光性皮炎有關。汗皰疹通常與出汗過多有關,接觸性皮炎多由化學物質刺激引起,真菌感染表現為瘙癢脫皮,過敏反應伴隨紅腫,日光性皮炎與紫外線暴露相關。
1. 汗皰疹
汗皰疹是夏季常見皮膚病,表現為手掌、手指側面密集小水泡,伴隨灼熱感或輕微瘙癢。發病與汗腺導管阻塞、局部多汗有關,高溫潮濕環境易誘發。保持手部干燥通風,避免長時間戴手套,可使用爐甘石洗劑外涂緩解癥狀。反復發作需排查是否合并真菌感染或特應性體質。
2. 接觸性皮炎
接觸洗滌劑、防曬霜、金屬飾品等刺激性物質可能導致過敏性接觸性皮炎,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斑、丘疹和水泡。常見致敏原有鎳合金、香精、染發劑等。急性期需用生理鹽水冷敷,嚴重時可短期外用氫化可的松乳膏。從事家務時建議佩戴棉質內襯的橡膠手套。
3. 真菌感染
手癬由紅色毛癬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初期為指縫或掌心群集小水泡,逐漸擴展為環形紅斑伴脫屑。夏季濕熱環境易復發,常與足癬交叉感染。確診需真菌鏡檢,可外用聯苯芐唑乳膏或特比萘芬凝膠,合并甲損害需口服抗真菌藥物。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等個人物品。
4. 過敏反應
食用芒果、菠蘿等光敏性水果,或接觸花粉、蟲螨后可能出現手部濕疹樣改變,水泡多伴隨明顯瘙癢和腫脹。嚴重者可出現全身蕁麻疹或呼吸困難。需口服氯雷他定等抗組胺藥物,局部涂抹丁酸氫化可的松軟膏。過敏體質人群應記錄飲食日記幫助識別致敏原。
5. 日光性皮炎
紫外線過敏者在日曬后2-12小時可出現手背灼熱性水腫性紅斑,繼而發展成粟粒大小水泡,多見于攝影、駕駛等職業暴露人群。急性期需冷敷處理,日常應使用SPF30以上防曬霜,穿戴防曬衣物。多形性日光疹患者可提前小劑量紫外線照射進行脫敏。
夏季手部護理需注意避免過度清潔,洗手后及時涂抹含尿素或神經酰胺的護手霜。出現水泡時不要自行挑破,合并化膿、發熱需警惕細菌感染。反復發作或癥狀加重者應進行斑貼試驗、真菌檢查等明確病因。日常減少接觸堿性物質,過敏體質者建議進行血清特異性IgE檢測篩查致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