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精神病是發生在老年期通常指65歲以上以認知功能損害、行為異常和精神癥狀為特征的一組腦器質性疾病。主要包括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等類型,臨床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定向障礙、幻覺妄想及人格改變。
老年性精神病主要與腦組織退行性病變、腦血管疾病、代謝異常等因素有關。腦萎縮導致神經元數量減少,神經遞質失衡影響認知功能;腦卒中或慢性腦缺血會引發血管性癡呆;甲狀腺功能減退、維生素B12缺乏等代謝問題也可能誘發精神癥狀。患者通常出現近期記憶喪失、時間地點混淆、計算能力下降等認知障礙,部分伴有被害妄想、視幻覺等精神病性癥狀。
非藥物干預是基礎治療手段。認知訓練可通過記憶卡片游戲、數字排序練習延緩功能退化;音樂療法能改善情緒和行為問題;調整飲食結構,增加深海魚類、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助于腦神經保護。環境改造需保持起居規律,設置醒目標識減少定向障礙。
藥物治療需在精神科醫生指導下進行。膽堿酯酶抑制劑如多奈哌齊可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癥狀,美金剛適用于中重度癡呆患者;奧氮平、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能控制幻覺妄想等精神行為癥狀,但需警惕老年人藥物敏感性增加帶來的不良反應。
當出現明顯的認知功能下降或異常精神行為時,建議盡早就診神經內科或老年精神科。頭顱MRI檢查可鑒別癡呆類型,腦電圖有助于排除癲癇等疾病。嚴重自傷傷人行為或合并感染等并發癥時需要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