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種常見的良性皮膚腫瘤,主要由表皮角質形成細胞成熟遲緩引起。該病可能由遺傳因素、紫外線暴露、皮膚老化等原因導致,通常表現為褐色或黑色斑塊,表面粗糙且邊界清晰。
脂溢性角化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長期紫外線照射會加速皮膚老化,增加患病風險。年齡增長導致皮膚代謝功能下降,角質細胞異常堆積。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遺傳傾向,父母患病可能增加子女發病概率。激素水平變化如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也可能誘發皮損。少數情況下,內臟惡性腫瘤可能伴隨突發多發性脂溢性角化病。
典型皮損初期為扁平褐色斑點,逐漸增厚形成疣狀隆起,表面可見油脂性鱗屑。好發于面部、頸部、胸背等皮脂腺豐富區域,直徑多在1厘米以內。病變進展緩慢,偶有瘙癢但無疼痛感。極少數病例可能因反復摩擦出現炎癥反應。
診斷主要依靠皮膚鏡觀察特征性腦回樣結構,必要時行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日常需做好防曬措施,使用SPF30以上防曬霜。避免搔抓刺激皮損,保持皮膚清潔濕潤。維生素E乳膏可改善皮膚干燥狀態。
若皮損突然增多增大、顏色不均勻或伴有出血,需及時就診皮膚科。冷凍治療、激光消融或手術刮除是常用的醫療處置方式。絕大多數病例預后良好,治療后需定期復查防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