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糞便可能由飲食因素、藥物影響或消化道出血引起。常見原因包括食用紅心火龍果、甜菜等紅色食物,服用利福平或補鐵劑,以及痔瘡、腸息肉等下消化道出血。
飲食因素是紅色糞便最常見的生理性原因。紅心火龍果含甜菜紅素,甜菜富含甜菜苷,大量食用后色素未被完全分解,會使糞便呈紅色或紫紅色。這類情況無需特殊處理,停止食用后1-2天可恢復正常。
某些藥物可能導致糞便顏色改變。抗結核藥利福平可使糞便呈橘紅色,鐵劑補充劑可能形成黑色或深紅色糞便。若排除飲食因素后仍持續出現紅色糞便,建議咨詢醫生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案。
痔瘡出血是直腸末端血管擴張破裂所致,血液未經過消化直接附著在糞便表面,多呈現鮮紅色,常伴有排便疼痛或肛門異物感。輕度出血可通過高纖維飲食、溫水坐浴改善,反復出血需進行硬化劑注射或套扎治療。
腸息肉或腸炎可能引起便血。結腸息肉表面血管破裂時,血液與糞便混合呈暗紅色,可能伴隨腹瀉或腹痛。炎癥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除黏液膿血便外還會出現發熱、體重下降。此類情況需通過腸鏡明確診斷,必要時行內鏡下切除或抗炎治療。
若紅色糞便伴隨頭暈、心悸等貧血癥狀,或持續超過3天未緩解,建議盡早就醫排查消化道出血。50歲以上人群首次出現無痛性血便時,需警惕結直腸腫瘤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