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連通常需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內鏡檢查等方式確診,主要有腹部X線、腹部CT、血常規、腸鏡、腹腔鏡檢查等。
1、腹部X線
腹部X線是腸粘連的初步篩查手段,能夠觀察腸道氣體分布和腸管擴張情況。當出現腸梗阻時,X線可顯示腸管積氣積液、腸袢固定等特征性表現。該檢查操作簡便且費用較低,但無法直接顯示粘連部位,需結合其他檢查綜合判斷。
2、腹部CT
腹部CT能清晰顯示腸管位置關系、腸壁增厚及粘連索帶,對判斷粘連范圍和程度具有重要價值。增強CT還可評估腸管血供情況,幫助鑒別腫瘤或炎癥導致的繼發性腸粘連。多層螺旋CT的三維重建技術可提高診斷準確性。
3、血常規
血常規可檢測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比例,輔助判斷是否存在感染或炎癥反應。腸粘連合并腸梗阻時可能出現血液濃縮現象,表現為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比容升高。但該檢查特異性較低,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分析。
4、腸鏡
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結腸黏膜狀況,排除腫瘤、炎癥性腸病等導致腸粘連的原發疾病。對于部分結腸粘連病例,腸鏡可發現腸腔狹窄或通過受阻。但檢查前需嚴格腸道準備,且無法評估小腸及腹腔內粘連情況。
5、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既是診斷金標準也是治療手段,可直觀確認粘連部位、范圍,同時進行粘連松解手術。該檢查能發現其他影像學難以診斷的薄膜狀粘連,但屬于有創操作,需全身麻醉,存在一定手術風險。
確診腸粘連后應避免暴飲暴食,選擇低渣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減輕腸道負擔。日常可進行適度腹部按摩促進腸蠕動,但需避開手術切口部位。若出現腹痛加重、嘔吐或停止排便排氣等癥狀,應立即就醫排查腸梗阻。術后患者需遵醫囑早期下床活動,預防粘連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