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腸科主要診治痔瘡、肛裂、肛瘺、肛周膿腫、直腸脫垂等疾病。這些疾病多與肛門直腸結構異常、感染或功能障礙有關,常見癥狀包括肛門疼痛、便血、腫物脫出等。
1、痔瘡
痔瘡是直腸下端或肛管靜脈叢曲張形成的團塊,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主要表現為無痛性便血和痔核脫出,外痔可引起肛門不適和潮濕瘙癢。輕度痔瘡可通過調整飲食和坐浴緩解,嚴重者需行硬化劑注射或痔切除術。
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膚全層縱行裂開形成的潰瘍,多因便秘或腹瀉導致。典型癥狀為排便時刀割樣疼痛和便后滴血。急性肛裂可采用高纖維飲食和局部用藥治療,慢性肛裂可能需要肛門內括約肌側切術。
3、肛瘺
肛瘺是肛周膿腫破潰后形成的異常管道,表現為肛周反復流膿和硬結。根據瘺管走向可分為低位肛瘺和高位肛瘺。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瘺管切開術和掛線療法,需徹底清除瘺管防止復發。
4、肛周膿腫
肛周膿腫是肛腺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疾病,癥狀為肛周紅腫熱痛伴發熱。常見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和厭氧菌。早期可抗生素治療,形成膿腫后需切開引流,約半數會發展為肛瘺。
5、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是直腸壁全層或黏膜層脫出肛門外,多見于老年人和經產婦。輕度脫垂能自行回納,嚴重者需手法復位。手術治療方式包括直腸懸吊固定術和Delorme手術,需同時糾正便秘等誘因。
肛腸疾病患者應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飲水量,攝入足夠膳食纖維如燕麥、西藍花等。避免久坐久站,建議每1小時活動5分鐘。便后可用溫水清洗肛門,忌用刺激性肥皂。出現持續便血、肛門墜脹或發熱等癥狀時,應及時到肛腸專科就診,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長期依賴緩瀉劑。定期進行肛門指檢和腸鏡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