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增生變大可通過藥物治療、壓力治療、激光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等方式改善。瘢痕增生通常由創傷修復異常、炎癥反應持續、遺傳因素、感染、異物刺激等原因引起。
1、藥物治療
瘢痕增生早期可遵醫囑使用硅酮制劑如硅酮凝膠,或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抑制膠原過度增生。部分患者可聯合使用積雪苷片等口服藥物輔助軟化瘢痕。藥物治療適用于面積較小的增生性瘢痕,需持續使用較長時間。
2、壓力治療
通過定制彈力衣或壓力繃帶對瘢痕區域施加持續壓力,可減少局部血供從而抑制增生。壓力治療需每日保持18小時以上,持續6-12個月見效。該方法對燒傷后大面積瘢痕效果顯著,但需注意皮膚受壓部位的血運情況。
3、激光治療
脈沖染料激光可選擇性破壞瘢痕內血管,點陣激光能促進膠原重塑。激光治療需間隔4-8周重復進行,3-5次后可見瘢痕變平。對于紅色隆起明顯的瘢痕效果較好,治療后需嚴格防曬避免色素沉著。
4、手術治療
對頑固性瘢痕可考慮手術切除聯合皮瓣修復,或采用皮膚擴張術增加正常皮膚覆蓋。術后需配合放射治療或藥物注射防止復發。手術治療適用于影響功能的攣縮性瘢痕,但存在再次增生的風險。
5、放射治療
淺層X射線或電子線照射可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多在術后24小時內開始,分3-5次完成。放射治療對復發性瘢痕疙瘩效果明確,但兒童及備孕人群需謹慎選擇。
瘢痕增生期間應避免搔抓摩擦,保持創面清潔干燥。日常可涂抹維生素E乳幫助皮膚修復,穿著寬松棉質衣物減少刺激。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限制辛辣食物攝入。瘢痕部位需全年防曬,紫外線照射可能加重色素沉著。若瘢痕出現疼痛瘙癢、快速增大或破潰滲液,應及時到皮膚科或整形外科就診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