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母嬰阻斷成功率較高,規范干預下可達90%以上。阻斷效果主要與孕婦病毒載量、干預時機、新生兒免疫方案等因素相關。
乙肝病毒攜帶孕婦分娩時,母嬰傳播風險與母體血液中HBV-DNA水平直接相關。病毒載量超過10^6 IU/ml時,宮內感染概率顯著增加。通過妊娠晚期抗病毒治療可有效降低病毒活性,常用藥物包括替諾福韋、替比夫定等核苷類似物,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新生兒出生后12小時內需完成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接種,這是阻斷的關鍵環節。雙重免疫方案能使保護效果提升至95%,遠高于單一疫苗接種。首劑疫苗后1個月、6個月需按時完成后續接種,形成完整免疫程序。
母乳喂養并非絕對禁忌。若母親未接受抗病毒治療且乳頭無破損,新生兒完成免疫接種后,哺乳傳播風險極低。但高病毒載量或存在乳頭皸裂時,建議暫停母乳喂養。
少數情況下,宮內感染仍可能發生,這與胎盤屏障功能異常有關。若新生兒隨訪中發現乙肝表面抗原陽性,需進一步評估肝功能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規范執行母嬰阻斷措施可大幅降低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