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鵝口瘡可能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口腔黏膜損傷、哺乳器具污染、母親陰道真菌感染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口腔黏膜白斑、拒食哭鬧、吞咽困難、低熱煩躁、體重增長緩慢等癥狀。
1、口腔白斑:頰黏膜、舌面或上顎出現乳白色凝乳狀斑塊,用力擦拭后可見充血創面。哺乳前后用2%碳酸氫鈉溶液清潔口腔,母乳喂養者需同步處理母親乳頭真菌感染。
2、進食異常:因口腔疼痛出現吮吸中斷、拒食或進食量下降。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局部涂抹,喂養時選擇流量較小的奶嘴減輕吮吸疼痛。
3、黏膜充血:白斑周圍黏膜呈現彌漫性充血水腫。避免使用粗糙安撫奶嘴,接觸嬰兒口腔的器具需每日煮沸消毒10分鐘以上。
4、煩躁哭鬧:進食后異常哭鬧伴睡眠周期紊亂。保持環境濕度50%-60%,哺乳后豎抱拍嗝減少胃食管反流刺激。
5、繼發感染:嚴重者可伴隨低熱或耳部牽涉痛。密切監測體溫變化,出現發熱或白斑擴散需及時進行真菌培養檢查。
母乳喂養母親應避免高糖飲食,每日補充含益生菌的酸奶。人工喂養需選用寬口徑防脹氣奶瓶,每次使用后拆解所有部件蒸汽消毒。注意觀察嬰兒尿量及精神狀態,鵝口瘡合并脫水或嗜睡需急診處理。哺乳期母親若存在反復陰道瘙癢或分泌物異常,建議婦科就診排除真菌性陰道炎。